·單面印制電路板企業的成本控制 |
PCB高利潤時代已過去,那些得以快速擴充并能拼得市場的公司,雖然在暫時的競爭中處于領先優勢,但擺在這些公司面前的卻是更多的因擾。因為目前是處于成本邊緣,一個企業如果在快速擴展的同時,管理跟不上,品質管控不好,成本控制不下,也將很快會落伍。 凡是在競爭方面立于不敗的公司,均能夠很好的控制成本。在成本控制方面,不斷地降低工資水平,不斷地降低原材料價格,不斷地克扣伙食,生意不好的時候,大幅度載員;生意好時,大量招工。這的確是一些立竿見影的方法,甚至在帳本上立刻可以體現出來的數據。但如果真是這樣,企業也就分不出好與壞了。 其實每個企業管理上都存在“管理循環”,只看它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。良性的管理循環倡導企業文化,不斷鼓勵員工做出成績,提高效率,降代成本,公司再予以回饋;惡性的管理循環是:公司生意差,載員、減薪、克扣伙食,相應得到的是士氣低下,效率低,浪費嚴重成本高,市場力競爭低,生意更差。 控制成本絕不能從簡單的出發點著手,而應從企業的管理系統著手,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公式,銷售收入=品質成本(預防、鑒定+失敗)+制造成本(材料+水電+工資)+利潤。 一個管理不好的企業,可以輕輕松松地花掉全部營業額的15%到20%的品質成本上面。而一家具有良好質量管理方案的公司,可以只花營業額的2.5%于品質上面。而這2.5%只是用在預防和監督等必須的活動上,以便確保公司仍舊維持其一貫的卓越要求。而在制造成本方面,材料的降價是必然的降低成本的途徑。這也是公司老板的拿手好戲。但降價的材料仍必須有一個尺度,即應仍能符合要求為原則。而在水電和工資方面的成本降低,可就有一定的難度。工資低、士氣低、效率低,必然增加水電的成本,而增加工資就是直接增加成本核算,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,就體現出一個公司的管理水平了。 (一)品質成本的分類 1、預防成本 為了防止所有的材料或制程中的產品發生瑕疵,不良品所投入的成本叫預防成本。如員工教育費用、可靠性之檢測儀器費用、制程分析及矯正。不少單面印刷企業對于投資事先的預防不太積極,但事實上只要投入少部分預防成本,往往可得到相當的效益回饋。比如增加對設計的制造分析,增加品管技術人員,往往能夠將一些可能發生的質量問題加以預防,且企業體制也有形無形中獲得改善。 2、鑒定成本 為了鑒定材料、產品、作業系統所產生的費有用,比如破壞實驗,請第三方認證等所產生的費用。 3、失敗成本 失敗成本往往是多數管理跟不上軌道的企業,付出代價(成本)最高的一個項目,它又可分為內部失敗成本及外部失敗成本。 內部失敗成本的體現;①產品報廢率高居不下,部分企業在1%以上。②產品不良率無統計,以至于花很多的人力支選取別。③挑選出的不良品重新返工造成的物料、工時浪費。④更為嚴重的是生產線為了少量補數板重頭來。外部失敗成本:指在廠外,客戶退回不良品,對次成品的減價索賠,外出處理質量投訴所產生的交通、工資實際費用,部分企業的投訴,每月高達上百次,以至于品管人員難于應付,而又沒有從根本上解決,形式惡性循環。 大部分的企業沒有計算質量成本的做法,也就難以凸現品管的成果。而作為公司的老板,雖然口頭上宣稱重視品質,但由于對質量這個東西的認識模糊,加上品管人員對品質管制的方法不足,就造成成了一些企業產量度是多少就是多少,交貨最大,交貨以后能收到多少錢,最不實際。 實際上,如能夠對品質成本加以統計分析,以數據說話,真實體現出通過改善品質,而節約的成本所占銷售收入的比例,自然而然的公司老板、各級管會加以重視品質了。 具體談一下單面印制企業的品質成本的控制: 一、 品管系統的健全 當然,目前稍有規模的公司的都有通過ISO9000體系甚至QS9000認證,這些確保了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存在,這是必須的。但一些企業往往是認證初期嚴格執行,認證一通過,就放松,加上人員的流動,培訓不足,造成了體系認證只留下一個證書,而無實際內容,反而為迎接復審,而浪費很多的精力去偽造記錄。品管系統的健全,絕非品質部門的健全。 二、 品管人員對品質的認識、理解。 單面印制企業與雙面、多層線路板不一樣,普遍的缺乏生產流程工程師,式稱之主生技部,而品管部門不僅擔任了品質稽查的工作,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熟悉制程、了解工藝,是要控制使生產跑得更順,而不是只站在生產的對立面,可以說,當生產順的時候,品質相對穩定,愈是生產不順,則是品質愈差,例如:線路對板愈是經常性調機,則防焊印刷、面文印刷、沖孔愈是肥油偏位,連鎖反應。 三、 做好首、尾檢,杜絕批量事故發生。 單面印制電路由于批量大,周期短,尤其要控制好首檢和尾檢,這是品管人員工作的重中之重,特別是針對一些客戶雜、機種多的企業,首檢工作沒做好,往往造成整批量做錯料號,固定位不良,而尾檢的工作,可以在結束時發現一些意外事故,及時找出問題原因,加以解決。 四、 應重視統計分析,并加以利用。 大多數企業都有做產品報廢的統計,而很少企業能真正做出產品的不良率,返修率、客戶投訴率等指標,其實產品報率相對單面板來說,可能是一個較小的數值,一般都能控制在0.5%以內。而實際的不良率、返修率的數值在一些企業內相當之高,是真正能夠反映一家公司的品質水平,正是由于不良率高,導致打磨、重工、反修,影響到產品的性能,或不足數;導致小批量補數,成本增加,而且QC的檢查也有20%的失誤率,不良率一高,客戶設訴自然就多。 因此,單面印制電路的品管部門應重視對不良率的統計,遠用統計手法,找出主要不良原因,逐項加以改善,才能使品質上一個層次。 五、 應重視對員工操作動作的研究 一些企業的品管,生產主管整日忙忙碌碌,忙于追貨、忙于安排生產,卻缺少對各項操作的動作與時間研究,員工其實很努力在做好工作,尤其是那些新進員工,但往往是一些不經意的動作,導致產品的不良率,經綠油面擦花這一單面板最常見的不良為例,80%以上的不良都是由于員工操作不當造成,比如:收放板、沖板、接板、搬動過程。而我們一些生產的管理人員,往往在現場也是視而不見,其實只要稍微留心,就可以杜絕大多數不良。通過對動作與時間的研究,也可測定標準時間,減少員工的疲勞度,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大有幫助。 六、 品管工作應有重點 這里所提到的重點是針對客戶經常抱怨的問題,不良率較高也總是一些料號,品管應組織生產人員,共同跟進解決改善,其實解決問題產東難,難就難在沒有下決心去找出真正的原因。一家公司生產碳油板,產品漏電率高達5%,而該公司為解決這一問題,印刷2次橋油加以保護,仍無效果后,親自跟進一批,注意了防焊以后的搬運,只印一次橋油,不良率在1%以下。同樣的產品、物料只是改變了搬運的手法而已,結局就大不一樣。 七、老板應有品質成本的概念 單面企業的老板們多數也是從小到大,拼搏出來,由于以前的單價高,報廢多了,照樣賺錢,固多數老板沒有品質成本的概念,而更多的是壓低原材料價格,控制工資水電成本。到了因為品質出現問題,導致索賠,才想到這也是成本,這時往往犧牲的是品質主管,也難怪各公司的品管主管“陣亡率”如此之高。其實,如果能有品質成本觀念,平時在對品質的投入多一份,可能就會減少十分的損失。 以上所提到的幾個方面,只是粗淺認識,當然一個企業的品質水平,還會與員工的教育訓練、流動性、其它硬件有關,這里就不再一一敘述。 二)制造成本的控制 物料成本及節約水電方面,相信大多數企業都能做得較好,因為這是企業老板最為重視的一些方面。我們所提到的制造成本主要是如何在工資與效率之間平衡,下面一些數據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的生產效率的高低,或者體現出管理水平。 a)工時效率=全廠總的出貨面積÷全廠總工時 b)人均產量=全廠總的出貨面積÷全廠總出勤人數 c)人均加班=全廠總加班工時÷全廠出勤人數 d)生產成本(工資總額+水電費)÷總產量 以上幾個數據的高低,直接體現出制造成本的多少。工時效率高,則表示有效時間生產的產量多。人均產量可以確定你的業務量多少,人員的配備是否合理,人均加班可以體現你的員工是處于疲勞作戰,還是在有效率的生產,單面生產企業,加班是必須的,但無休止的加班只會增加員工的流失率,品質的放松,效率的低下,從而增加成本。而生產成本,直接可以讓你確定接單時的價格,好的企業在這個方面可以做到3-4元/m2,而一些企業往往會花到10元/m2,差距甚大。 控制制造成本,說穿了說是要提高效率,減少設備的空載率,具體如何實施,可因廠而異,但對于單面企業來說,以下幾個方面應是關鍵。 (1)工程準備工作應充分,這包括在制樣階段的評審以及工程制網的加強。 (2)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,鼓勵員工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。 (3)應加強動作與時間的研究,使作業更簡化。 (4)工序設備配置應合理,不能有瓶頸工序。 (5)應重視對生產停頓時間的統計分析,實際上正常時,員工的效率均較高,時間的流費主要是一些問題不良的處理上,以及其它的一些鎖事上。 (6)拼板尺寸盡量大,且合理,有些公司為了節約菲林及工模費用,往往將拼板盡寸弄得很小,造成效率低。 (7)絕對要控制好員工的流動性,新進員工是品質及效率的最大隱患。 以上所談到的質量成本及制造成本的控制,也許大家都有同感,但真正能做好的企業,也許不多,在PCB利潤日益減少的時代,控制好這兩方面,將會使你正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|
|